羊城晚報:你的表演總是給人很真切很舒服的感覺,這是怎麼做到的?
  蔣文端:其實,從唱腔方面,我是結合自己條件,發揮中音段比較多。而戲劇表演,主要以自然為先,在香港無線電視臺實習拍攝電視劇的兩年也給我很多表演經驗和養分,讓我明白到不管是什麼戲,即便是戲劇舞臺,也是需要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地展現人物,程式不能成為“技巧展現”,而應該融入戲中,把固化程式生活化,演出來的角色才有可信性。
  羊城晚報:很多戲迷認為您的表演可以自成“端派”了。
  蔣文端:我還不敢說這個,因為,現在要成流派不容易。以前之所以有那麼多粵劇流派,像紅線女老師那樣,她本身聲線好,懂聲樂,同時,還有一班音樂唱腔老前輩與她一起研究,這樣就能凝練出演員最特色的東西,而且,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都是要反覆演反覆唱,例如“蝦叔”的《柳毅傳書》,觀眾們都是一聽音樂就會唱了。現在時代和觀眾的要求都不同了,總是要搞新創作,戲碼變換太快,新的戲曲都還沒入耳,又有更新的曲出現。此外,當下的唱腔設計風格,是設計者的風格而不是演員的風格。
  羊城晚報:現在的演員都要求好聲音,但這反而削弱了個人特色,出現很多“好聲不好聽”。
  蔣文端:還是時代要求不同。以前要求很有個性,你看“蝦叔”聲音條件不是特別好,他就不唱高昂的,根據自己的聲音條件另闢蹊徑,腔口很雄厚。紅線女老師的音域廣闊,拋腔很漂亮;林小群老師的高音細膩甜美,中低音爽朗,這也是他們的特色。現在舞臺聲音條件要求嚴謹,唱不了那麼高音,就沒有主角做,逐步都向聲樂方向發展。很有個性的演員競爭力反而減弱了。
  (原標題:創“派”不容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m04bmjjv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